秋季是收获的季节,是由热转寒,即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。初入秋令,天气仍然很热,但晚间已逐渐凉爽,日夜温差较大,所以有“立秋早晚凉”之说。
秋分以后,云淡天高,凉风习习,晴多雨少,这一气候特点,人们常常用“秋高气爽”来形容。此时瓜果谷物成熟收获,树木花草渐渐凋谢。晚秋则初霜降临,晨间寒气袭人,气候逐渐转冷。
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变化,从“夏长”到“秋收”是自然阴阳的变化,而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由“长”到“收”改变。秋气与人体肺脏相应,故有“秋气通于肺”的说法。肺主气,司呼吸,以鼻窍与大气相连,以皮肤汗孔与外界相通。
顺应秋天的气候,使肺脏得到滋养,能保持肺气清,呼吸平,汗孔由疏转闭,为冬天做好准备。正如古代医家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指导我们的一样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。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因此,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,养生保健应遵循“养收”这一原则。
燥,是秋令的主气。由于这种干燥的气候,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,人体的津液也容易缺乏,因此使人感到咽喉、鼻腔干燥、皮肤干涩等不适。肺与皮毛相连,而且非常娇嫩,不耐干燥,若有外邪侵犯,肺脏的清润、宣发肃降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,而出现咳嗽,甚至痰中带血。古人把肺比喻成悬挂着的金钟,若有秋燥犯肺,就会使肺的金钟鸣响而出现咳嗽。这个比喻也可以使我们牢记秋季养肺的重要性。 为了防燥,就要补充水分,保护人体的津液。室内过于干燥的可以适当洒水、拖地,保持一定得湿度,有条件的话,可以用加湿器来保证夜晚睡眠时室内达到一定得湿度。人体补充水分可以通过多饮水,不要等到口干舌燥再去饮水,要时时记得补充水分。还可以通过多吃如梨、苹果、荸荠、甘蔗之类含汁液丰富的水果。 秋季是进补的好时节,但是也不能盲目跟风进补。桃江港雅医院特聘桃江县知名老中医胡志生副主任医生长期坐诊。 胡志生:中医副主任医师(副教授),先后毕业于益阳地区卫校、湖南中医学院。致力于中医研究、医疗37载。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擅长中医内科、妇科疑难病症的诊治。 主治:咳嗽、眩晕、偏头痛、颈椎病、腰椎盘突出、脑神经衰弱、脑梗、中风后遗症、肺心病、肺气肿、肝胆胃肠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。荣获桃江县名老中医称号。 养生热线:187117993318 健康热线:0737--8222120 您的健康,我们的责任!关注桃江港雅医院,健康知识讲堂每周一与您相约!